刺槐树有什么风水_山西大槐树的人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admin03-0937

刺槐树有什么风水,山西大槐树的人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如果不是河北、山东西部、河南,以及安徽、江苏北部的华北平原地区,来自 *** 的可能性不大——后世流传,多有夸大。

且听细细道来。

洪洞大槐树:大移民历史中的网红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迁徙几乎从未停息。波澜壮阔的移民史中,古有晋衣冠南渡、唐宋客家南迁、明初山西大移民、清代湖广填四川,近代有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其中,明初“山西大移民”是古代移民史上影响极深的一次,衍生的传说和段子传播甚广。

那场持续40余年的大迁徙,让更大的光环聚焦于 *** 大槐树。当地同一地点,不同时期参天大槐树,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寻根问祖”地之一。

在华夏大地,尤其是北方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洪洞大槐树的歌谣,最著名的莫过于:

“问我祖先来何处, *** 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

与此相关的传说还有“解手”“脚趾分叉”。大槐树和它所在的洪洞,被很多人坚定不移地视为祖先发源地。

元末明初,中原战乱,国家初定之后又发生了靖难之役。而山西因为山河坚固,身战乱后方,受到侵扰较少。明初,北方发生过以山西未迁出地的人口大迁徙,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作为当时晋南经济、文化重镇的洪洞,也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之一。

然而,历次大移民,尤其明初国家政策驱动下的运动,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远非一段传说、数段民谣能够概括。当下流传的诸多传说和所谓“记载”影响非常深刻,加上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久而久之,被公众当做历史事实。

“大槐树”及相关传说影响越深、传播越久,其背后更多史实被掩盖得就越甚。笔者想通过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来力图还原“大槐树”背后,复杂而真实的状况。

洪洞在山西移民输出中,究竟居于何种地位?洪洞,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主角的?大槐树寻根问祖,是如何传播开的?

山西地貌格局

洪洞在山西省的位置

山西移民历史背景:金元以来,华北人口锐减

中国北方,尤其华北平原,自宋金时期开始,便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金人进入中原后,尤其后期,将 *** 耕地划拨给屯田军户,一段时间后,不善耕种的女真人经营下,土地由肥沃变得瘠薄,并渐渐荒芜。金人于是又去掠夺其他耕地。农业生产的萎缩,导致了人口大量流失。

记述金代史事的纪传体史籍《大金国志》称,这一带尽是“草莽弥望,狐兔出没”的景象。后来蒙古贵族则又大量掠夺人口,作为工匠、奴隶使用,让这些地区失去了大量农业人口。

北方诸多州县被分封给诸王、功臣或国戚,辖区人口则为其私有财产,不得随意迁徙。

到13世纪中叶,耶律楚材力谏停止农田变牧场政策,使华北农业生产有所恢复。但是,随后而来的瘟疫,又让华北地区陷入浩劫。在欧洲、 *** 伯地区的记载中,14世纪中叶,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着一场始于黑土地的鼠疫。

历史学家米歇尔·多斯考证认为,这场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鼠疫,先是传到中亚,通过地中海传到了欧洲,引发了中世纪更大的鼠疫,即所谓的中世纪黑死病大瘟疫。

《元史·五行志》提到了1313、1354、1358,发生的3次京师大瘟疫。仅1358年,山东、河南等地在京的流民就死了20万。期间,元朝三位皇帝泰定帝、明宗、文宗死于上都。元代皇帝多短命而亡,史书并未披露原因。皇帝们的遭遇很可能于瘟疫有关。

同时期,一位埃及作家记述:

“他告诉我们在疾病传到埃及之前,已在大汗的土地上肆虐。三个月中,16个皇子也失去了,大汗蒙古的战士也大量市区,知道皇帝本身和他的儿子们也始于疾病。在传染病的侵袭下中国人口大量减少。”——转引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 第五卷》

元末农民 *** 此起彼伏,随着朱元璋军队北上,本已人口稀少的华北雪上加霜。《明史》卷七记述:“淮以北鞠为茂草。”淮河以北,即华北平原一带,曾经的农田长满了野草。

随着明初政权稳定,作为重要农业区的华北各省, *** 土地无人耕种,移民行动势在必行,这就有了洪武时期的 *** 组织移民。永乐时期,从山西到北方各省的移民继续推进。

很多自媒体文章不加辨别,把山西移民的原因重点归结为元末战争和明初“靖难之役”。其实,元末战争在华北地区主要以过境为主,并未过多盘桓。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土地荒芜和人口稀少,主要还是金元时期的遗留问题。

朱元璋与张士诚、陈友谅等交战的江南地区,战后依然是重要的人口输出地;“靖难之役”影响的也主要是山东西部、河北地区,但那里人口稀少,仍是金元时期长期累积所致。

山西移民主要迁往华北平原,“洪洞大槐树”只见于家谱方志

明初华北平原,河北的燕山以南、山东的泰山以西,河南、安徽、江苏的淮北地区,人烟稀少, *** 组织大量移民用以充实州郡、恢复农业生产,这是不争的事实。

学者也基本达成共识,大的移民分为洪武、永乐两个时期,山西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在刘九皋建议下,着手迁山西之民往今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及山东省的西部平原,当时的人口输出地是晋东南。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之民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明史·食货志》)

这是明初山西大规模向外移民的序幕。

这场以从山西向河北大规模迁徙人口的运动,从1388持续到1395年,迁出地为晋东南的泽、潞二州,大致今晋城、长治地区。

*** 历史学者徐泓经过详细考证指出,此次移民记载中的彰德(今安阳)、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移民总数为100034户。如果加上此前真定(今石家庄地区)、归德(今商丘地区)、顺德(今邢台地区)等地,洪武年间迁出山西往河北等地的垦荒移民约有70万人以上。

注意!这次规模浩大的迁出地并没有涉及赫赫有名的大槐树所在的洪洞县。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帝位,朱元璋时期移民基本解决了的北方人口分布不均问题,又受到了兵灾影响。于是,未解决战争影响最深的河北等地人口稀疏问题,移民输出地依然是“地狭人众”的山西。

从1403年九月开始,又一场从山西向河北移民的大规模移民开始了:这次人口输出地依然有晋东南地区,包括泽、潞、辽、沁、汾州,同时又增加了太原、平阳(今临汾地区)二府。这次移民,输出地扩大到今晋中、晋东南及临汾地区。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

几乎同时,还有泽、潞二州移民往河南裕州(今方城)方向。

永乐二年至三年间(1404-1405),朝廷迁太原等地移民往北京方向(包括今河北地区),数量为1万户,按一户5口算,约有5万人。此次移民输出地涉及2府、5州,涉及今晋中、临汾、晋东南和吕梁地区。

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又迁徙今山西临汾、晋东南,山东登州、莱州的人口往山东西部,人口数量,两省输出人口大致各占一半。

以上是官方组织的移民,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民间主动外迁。

明成祖朱棣时期,山西多地遭遇灾害,于是有了大规模的民间自发外迁。《山西移民史》主编安介生先生推断,永乐年间山西向外迁徙人口在10万人以上。

综观涉及上述人口迁徙的记载:

明初大移民分为洪武、永乐两个时期,垦荒移民主要迁入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洪武年间人口迁徙没有涉及洪洞所在地区,永乐时期也只是提到其上级平阳府

而 *** 及民间传播甚广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清代官修正史《明史》没有提到,明代官修编年体史书《明实录》也没有提到。其主要依据的是地方志和各地家谱。

史书、方志、家谱构成了我国的史料体系,但三者的可信度、权威性,以史书为最,方志为次,家谱更低。

对于此事,曾在民国时期任山西省 *** *** 的赵戴文就说过,洪洞大槐树之说“不见诸史,惟详于谱谍”。谱谍,即族谱。

现代有学者考证,来自“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分布在11个省(区、市),分布在227个县份,其主要根据就是方志、家谱和民间传说。

山西移民这种大事件,国史一般不会有所隐晦。而方志、家谱等为地方和家族所修,常常存在考证不严、夸大附会等问题。另外须知,这些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资料,多数时间较晚,有的甚至为当代所修。网上所提到的《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的相关记载,是近代以来所编撰。

从权威性和真实性来说,史书远远高于方志、家谱;从诞生年代来说,史书资料明代就有,家谱和方志则是后世编撰,史书距离历史现场更近。

常识也告诉我们:洪洞不可能拥有如此多的移民。

按照民间家谱数据相加,源自 *** 一地的明代移民总量竟然超过百万!那么,当时 *** 县总人口是多少呢?明代《山西通志》提供的数据是:1397年,户数11999,人口92872;1412年,户数11592,人口87775。

明永乐时期,洪洞所在地才有大规模移民迁出,当时全县人口迁走,也不过 *** 万人而已。

按史 *** 载:明初山西洪武、永乐时期加起来,总数达100万人迁出,迁出地涉及山西多个州府,迁出地主要为河北、山东、河南3省,迁入地范围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而按照当代学者考证和民间传说,光洪洞一县就有百万人迁出,迁入地竟然涉及十几个省,是在是夸张太多。

洪武年间山西移民迁入地

尽管可信缺乏史料依据,但洪洞大槐树移民说在当代深入人心。对照史 *** 载和民间流传,我们发现:输出方,山西多个州府移民被浓缩为洪洞移民;输入方,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平原移民,被扩大为“11省227县移民”。

这次移民的主要原因和目的就是为了充实华北平原,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有一种说法说“山西汉族纯正”,朱元璋父子大规模移民是为保持汉族血统云云,实在是无稽之谈。

山西有那么多地区,为何单单洪洞一县成了人们“寻根”之地呢?

山西多地移民出省,而洪洞地处交通枢纽,它很可能是重要集散地。

洪洞县明代属平阳府。明初移民时期,平阳在山西各府、州中人口总量更大,其次是潞州、太原府。官府组织移民,一般会按各地人口比例抽调。正常来说,洪洞所在的平阳府是人口迁出最多的地方。

洪洞移民说尽管有夸大之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重要性进行客观分析。能够成为多地人心目中的“祖地”,洪洞自有其独特之处。

洪洞的前身叫杨。《史记·货殖列传》就提到,杨、平阳之地的人善于经商,杨即洪洞。洪洞设县始于于隋朝,宋金时期发展成为晋南的经济文化重镇。《金史·食货志》称:“平阳一路,地狭人稠”(阳路辖山西南部诸州县,洪洞为其中之一))平。

金朝文人孔天鉴在《藏 *** 》中写道:河东之列郡十二,而平阳为之帅。平阳之司县十一,而洪洞为之剧……东接景霍,西临长汾,南瞰大涧。邑居之繁庶,土野之沃衍,雄冠他邑。”

翻成白话就是:山西十二个州府,平阳为首,平阳管辖十一县,洪洞为首,它东接霍山,西临汾河,南望峡谷,堪称风水宝地。那里社会经济繁荣,土地肥沃程度远超其他县。

古称平阳的临汾市,图为临汾鼓楼

今临汾市区景观

官府移民是有组织的行为,百姓出境前,需要管理登记,这就需要一个集散地。我们知道,山西人口迁出三大地区是平阳、潞州、太原。从移民数量说,平阳府为最,位置也居于其他州府的中间地带,这里是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的集散地。据明成化《山西通志》,除了平阳府驻地临汾,洪洞是人口最多的地方。

航拍洪洞县

洪洞之所以繁荣,也因位于要道,交通运输便利。官府组织人口集散时,选择洪洞作为集散地,是非常有可能的。

今人关于的大槐树移民场景绘画

刺槐树有什么风水_山西大槐树的人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今人复制的移民凭证

民国时期《洪洞县志》《修复大槐树古迹记》等提到,洪洞及其古大槐树,是山西移民的集散处,槐树位于洪洞县广济寺中。

《洪洞县志》记:

“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出,树下为 *** 之所。”

《修复大槐树古迹记》记:

“此乃先朝永乐间朝命移民实边,此盖荟萃出也。广济寺曾竖碣载其事甚详,乡里耆老犹及见之,迄今年湮久远,饱历风霜,古刹付诸汾流,遗碣鞠为茂草。”

大体意思是:洪洞县广济寺为本省移民汇聚之地,庙里曾有一块石碑记载详情,年老长辈还见过,后来历经沧桑,石碑已经遗失,遗址也长满了杂草。

即便记载为真,这里并没有强调突出洪洞本县,而是说的“山西民”。

我们可知:山西各地移民以平阳府最多,平阳府洪洞县是人口较多、交通便利,很可能成为移民的重要集散地。

这里,洪洞大槐树仍不像后来说的那样离谱。

“大槐树”并非真实祖地,是后人打造的精神圣地

那么,洪洞大槐树是何时名声鹊起的?问祖寻根之地,又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这张出自大槐树景区的地图,影响甚广

关于明初山西移民的史料,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清初及以前的,以记载移民来源、迁入地和数量为主,并不强调洪洞县的特殊性;一类是清代民国以来的地方志、家谱、笔记等,洪洞县和大槐树的事迹增多。

中国百姓,尤其农耕地区的人民,历来安土重迁。移民数十万,在任何时期都是大事。山西百姓不会轻易离开耕耘多年的故土,远赴他乡前,应该会举行具有仪式感的活动。

洪洞县,如果真的如有些地方史料所说,是移民集中并领取户部所发勘合的地方,那里一定会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百姓们很可能会在当地寻找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标,或作为最后对故土的记忆,或作为后世寻根的印记。

但是,毕竟行事匆忙,来不及专门建造纪念性建筑。或许,当众人办理完先关手续,分头踏上迁徙征程时,回头就看到了一棵附近生长最繁茂的大树。这种画面未必真实,但类似的情结一定生长在山西移民们的心头。山西这数十万人虽来自诸多州县,移民让他们有了共同的标签,它们需要一个象征故乡的精神标志。

槐树,又称国槐,为了区别原产加拿大的刺槐

即便不是大槐树,也有可能是大梨树、大杨树、大柳树、大桃树。即使不是洪洞县,也一定会有其他县站出来,成为这种象征。

据此前公开资料,较早出现“大槐树”“老鹳窝”的文本,是江苏丰县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刘氏族谱》,但明代到清代,早期族谱中对大槐树的记载,只是个别现象。

晚清民国,大槐树说法突然增多。

洪洞大槐树较早 *** 的文献叙述来自1914年的《洪洞古大槐树志》;民国六年,即1917年出版的的《洪洞县志》新增了大槐树移民事迹,此前的明清县志均没有相关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大槐树事迹是一个似有似无的传说,民国相关方志将其写入记载。

景大启是一个关键人物。1915 年,这位曾在山东担任县令的 *** 人,最早对大槐树之传说并不在意,在山东任职期间听说了民间关于大槐树的故事。回到家乡后,他策划了一项重要活动,类似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他根据口传、记忆等,联合当地一些乡绅发起建造了一个大槐树迁民遗址——这是物质遗产建构,同时编撰了《古大槐树志》——这是精神遗产建构。

在他们倡导下,当地“创建碑亭,建立巨坊,新构茶室”。民国以来,洪洞乡绅人士的大力“建构”,让大槐树更加深入人心。这一行动,将流传已久的大槐树传说变成了有载体的遗址,资料的编撰则成为后世流的“史料依据”。

近代以前,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概念。当时的众多移民到各地后,心中所凝结的家族学院纽带,传承这种记忆的重要方式用修族谱,早期族谱并没有明确提到大槐树,而当代新修家谱则不约而同地将大槐树传说写入。

各地移民族谱,记载的是各自家族的传承,很难有共同的“山西记忆”或“民族记忆”。到了民国中后期,民族国家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这种背景下,洪洞大槐树移民说的承载内容,有了新的升华。

1931 年,时任县长柳蓉在增修县志的序言中说:“现值大同世界,一本散为万殊,四海皆是同胞,民族合群,共同奋斗,异族罔敢侵略,同种日跻富强,遐迩交称曰:古大槐树关系种族,扬国争光,晋乘生色,彼夫召伯甘棠,播仁声而记遗爱。这个时候,县长联系到当时的“民族”、“国家” *** ,民族凝聚力跟本县的大槐树遗址扯上了关系。

移民们遣散的大槐树遗址,按照最早的说法,位于广济寺院附近。民国《洪洞县志》尽管提到了大槐树,但也承认,大槐树已经不知所踪。“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因历年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燹。”

注意,这是广济寺,跟洪洞县另一座寺庙广胜寺,不在同一位置。

洪洞县广胜寺塔,寺院为重建

从民国时期重新打造大槐树遗址到现在,树木已经历了数代,今天的大槐树景区则位于洪洞县城西北的汾河边。

针对大槐树的传说,学者赵世瑜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这个看似虚构的传说使我隐约感觉到族群关系与大槐树传说的关系。在南宋时期,中国北方被女真人占领,金被元所灭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迁回东北黑山白水之间,大多数人留在了华北,定居下来;在元朝时期,蒙古人又进入中原,北方经历一次比较长时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到明朝开始重塑汉族正统时,人们要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族源,实际上已经不能说得很清楚了,因此到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塑造一个祖先的来历,甚至一个祖先来历的征。”

历代洪洞士绅们非常有远见,他们看到了这一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明初,他们追溯上古帝王的故事传说;明末,对上古首领皋陶进行形象生化;晚清民国,他们将民族情怀与大槐树遗址结合起来。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洪洞大槐树”这个品牌打造了出来。

随着大槐树形象越来越清晰,它深刻影响了后世人们对祖先来源的认知。“共同祖地”认知形成后,很多人并非属于明初大移民的人,以及更晚的移民,也信誓旦旦地附会,说自己来自洪洞大槐树。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总结下洪洞大槐树的品牌塑造过程

个别族谱记述—形成民间传说—洪洞乡绅策划发掘—进一步深入传播

当下,已经有很多人将“全国大部分汉族来自洪洞大槐树”“小脚趾分两半”等经不住推敲的说法当作真实,更有许多媒体不加考证地进行大肆传播。

实际上,历代任何一次移民都非常复杂,除了大移民,各种小移民更是几乎不间断。但,后世清代、民国、当代的移民和二度迁徙,也受到主流传说影响,将自家视为“洪洞移民”。

笔者所在的山东省为例,明初的确有大量山西移民进入,尤其是鲁西北的东昌府及周边地区。但是,除了山西移民,当时还有大量河北枣强移民进入,本省的东三府——莱州、登州、青州,也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山东半岛地区人口稠密,所以向本省的中部迁徙。

明初山东移民示意图 图源:葛剑雄等编《中国移民史》

山东当时进入了大量山西移民,这是事实,但也需要看到,本省原有居民仍占较 *** 例——山东师范大学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统计,山西移民人数约占当时山东人口的20%,这个比例跟《中国移民史》的统计基本一致。繁衍至今,移民后代所占比例至多也不会超过一半。但是,现实中,但凡提起祖源,十有 *** 说来自 *** 。

明初山东移民示意图 图源:葛剑雄等编《中国移民史》

再举一枚栗子:明初大移民时期,苏北睢宁县曾有山西移民迁入。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课题组人员曾到当地调查,几乎人人自称祖上来自山西,甚至很明显来自其他地方的移民,也说是山西人之后。明朝开国功臣汤和兄长的后裔,也自称是山西后裔,而正常史料就可以证明——汤和家族明明是濠州(今凤阳)人。而考古发现的当地汤氏墓志,也言明其祖来自濠州,更加证明了其此前其说法的荒谬。

除了洪洞大槐树,我国各地还有原理相同的寻根地,如宁化石壁、苏州阊门、山东枣临庄、南京杨柳巷等等。它们早已超越实体地名或建筑本身,成为某些群体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图腾。类似原理还可以应用到走西口、闯关东的命名上:老百姓们进入塞外开垦,未必人人都要经过杀虎口、山海关,但这种要塞关口是两种地理的分野,因而成为许多人离开故土的最后界碑。

从本质上来说:民国当地文化乡绅对洪洞大槐树祖居地的策划包装,跟今天很多地方发掘打造各类文化品牌并无二致。对于这类行为,笔者并不反感,反而应该肯定其负载的正能量。

除了大槐树, *** 还有另外一个著名人物“苏三”。苏三本是小说家冯梦龙笔下虚构的女子,因京剧《玉堂春》而声名远播。里边有一句唱词“洪洞县里无好人”,苏三改价含冤的地方,背景即为洪洞县。人物为虚构的,但当地依然打造了相关景区,并建造了“苏三监狱”。

*** 苏三蜡像馆

总结:让民俗的归民俗,历史的归历史;段子的归段子,常识的归常识

近代以来,国家变为半殖民地,民族陷入危亡境地,民族、国家的概念也随之成熟,大槐树品牌的横空出世,加上洪洞所在的晋南,一直是传说中尧舜禹的活动之地,它为乱世中的中国民众找到了一个精神地标。

但是,我们不能因肯定洪洞的精神意义,而将其视为真相,更不能因此而掩盖更多历史细节。目前,洪洞移民的夸大之词已被很多人视为常识,而置更复杂、丰富的历史真相于脑后,极不可取。

*** s:// *** toutiao *** /i6696004300595790339/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大地理馆”

刺槐树有什么风水_山西大槐树的人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在农村自己家院子里种树的?

苦恼太多,说多了都是泪!

在刚有记忆的年龄,应该是上学之前,院子里有一棵大枣树,每逢秋季树上的大枣通红蜜甜。仲秋季节,抬脸观望,好多大枣被鸟啄吃掉,或者掉落地上摔烂,很是急人。一天和伙伴约好爬树打枣,小时候的农村娃娃爬树麻利的很,很快就爬到了高树杈上,迫不及待看清大枣挥杆就打,殊不知附近隐藏了一个马蜂窝,马蜂倾巢而出,顺杆飞来,落在身上就蛰,瞬间脸上、身上被蛰无数,疼的哇哇大叫,从树上跌落。从此,在巨疼、挨骂中,我个人感觉成熟了好多,这些都是枣树惹得祸。嗨!

其实家里的槐树能给人带来更多美好!槐花可以撸下来直接放嘴里吃,甜丝丝的;也可以蒸槐花窝窝,那是大人们的更爱;还可以面托油煎熬粥喝,可以不吃馒头管饱!正是太多美好事情,我的工作少不了每年撸槐花,苦恼因此而来。尽管每年都能体会到槐树 *** 的 *** ,但是次年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只会尽情“吃花”和“撸花”。这年有一个树枝长满很多槐花,但是太高,于是自己搬个凳子去摘,无奈战果尚未扩大,在晃晃悠悠中就跌落了,槐树树枝的 *** 似乎报复性的毫不留情的在我身上进行了纺织作业,星星点点的 *** 在肉里,给我留下长久的回味。哦!

相信对于榆树的爱恨交织,更能引起好多有同感的人的共鸣。榆树更像是摇钱树,它的全身都是宝贝,听上岁数老人讲,挨饿的年头,榆树的树皮、树叶、树根、榆钱都是食物,对于缺衣少食的年代,榆树也是救命树。记得这几年有个报道,说有黑心商家用树枝粉碎掺上面粉做煎饼,我心中一动,想着希望他用的是榆树树枝吧!嘿嘿!简直是做梦,现实告诉我,被批评为笨的像”榆木疙瘩“的榆树,成为了家具用料的明星木料,不了解的去看下家具市场吧,只要是榆木料的都是”上品“了。榆木疙瘩价格暴涨正和我的烦恼有关系。1980年代,因为榆树寄托了人们太多美好,家家庭院都有榆树,可是不知什么原因,榆树上生长了一种胖乎乎的虫子,乌压压的多,不小心抓破,两手虫子汁液,一股怪味,黄澄澄黏糊糊的...我正是不小心弄了一身,好多年做恶心的噩梦!后来虫子太多,都不种榆树了,于是乎榆树渐渐绝迹了,”物以稀为贵“,榆树登上大雅之堂。不过我在抚摸榆树家具的时候,还能隐隐的体味到那怪怪的味道!呵呵!

白杨树笔直挺立,属于树中的帅哥靓女之类。”爱屋及乌“,对于它的苦恼源自树上山喳子这种鸟。农村人吃饭时习惯端碗在阴凉地,到户外吃,有次刚好我碗里有肉,想不受干扰独自享受,惬意的来到杨树树荫下,准备享用,不巧天降鸟屎...震惊,尴尬,愤怒,绝望...求高高的杨树投在我小小内心的阴影面积?呜呜!

说了那么多烦恼,其实都是树上的第三者的错!树本身带来的烦恼也是不少。

秋季来临,瑟瑟寒风吹来,落叶遍地,本来就冷,还要打扫树叶,黄黄的叶子,有些破败... *** 了我的心情,进而甚至影响到收入。

去年老房子院里一棵大梧桐树,自己不争气,被狂风吹折一根树枝,落下后砸在邻居屋顶上,要求给予维修屋子,本人赶紧替大树道歉,维修房屋,为这棵为我家遮风挡雨多年的参天大梧桐树摆平了祸端。

另一棵不知道学名,本地称为”楮桃子“树的,长在房屋旁边,接的果实圆圆的,外面红红的带浆汁,吃到嘴里蜜甜,一到秋季吸引好多孩子偷偷爬树吃果子,没少摔下,没少挨揍,没少挨骂。就是这样一棵好树,竟然把我家房屋地基将要 *** 了,在生存面前,房子和树二选一。可惜那时候我还小,树就倒在我的面前;在大人的世界里,不可能选择大树。

没人管理的院落里,树木完全不顾忌主人的感受,这是我最不满意和苦恼的地方。我耗费功夫和金钱打造的菜地和小路,泾渭分明,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美美的田园风光,自己没事拍照嗮朋友圈,这样的事情从不缺席。满怀骄傲。没想到在我有事不在的一年里,大树的四肢毫不留情的翘起路面,霸占了几乎整个院落。可叹,我的武功被废了。

大树造成的屋顶漏雨,阳沟堵塞,树干挂断电线,大风刮树撞烂屋瓦、撞翻墙头,树根乱窜, *** 路基、屋基,恶劣天气引起雷击,枯木火灾...

苦恼呀!

”我有一天想日光浴,偏偏大树挡住了太阳。“

家中种树的苦恼可以说”罄竹难书“!

哪些能让人有所感悟并感同身受的?

1.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2.每个人说另外一个人,道理总是一箩筐一箩筐 ,丈八的灯 ,照见别人 ,照不见自己。

3.我一直觉得内向不是性格缺陷,它就是性格的一种。

4.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5.高考的可贵,就在于它的纯粹,所以一定要把握最后的时机,在最纯粹的竞争中,漂亮地尽力地拼搏一次。

6.如果我们总是等待绝对的一切就绪,那我们将永远无法开始。

7.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8.就算世界荒芜, 总有一个人, 他会是你的信徒。

9.旅游的迷人之处正是在这里,扛着不轻不重的今生,到处浏览自己的前生和来世。

10.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与其埋怨,不如思变。

11.人不要太任性,因为你是活给未来的你。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你。

12.“其实真正的告别没有长亭古道,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在一个和平时一样的清晨,有人留在昨天了。”

13.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14.陌生的人认为我很文静、熟悉的人认为我很开朗、我更好的朋友觉得我就是一疯子。

15.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边,你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

16.生活必须被适当地搁置和隐蔽,不属于讨论范围。也许人的成熟是从拥有秘密开始。

17.生命中总有那么一段时光,充满不安,可是除了勇敢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18.某些东西,明明知道没有意义,但依然很在意——谁都会有这样的东西。

19.我遇见那么多人,可为什么偏偏是你,看起来最应该是过客的你,却在我心里占据这么重要的位子。

20.日子只能一天一天好好地过,别无他法。别烦恼明天的事,明天的烦恼让明天去烦吧。我只想开心、努力、温柔待人地过完今天一天。

21.我希望和你在一起,如果不可以,那我就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永远陪着你 。

22.你要做到别把任何人、任何事视为仇敌,甚至也别把任何人、任何事视为问题。要培养把所有问题当做机会的技巧。

23.没有人能够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唯一的办法:请你走向内心。

24.无聊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在空白时间所做的事,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25.你不愿意种花了,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

26.当你发现愿意为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不断克服困难、改变自我的时候,你就找到了梦想和爱情。

27.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更大的意义吧,一点也不复杂。

28.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和无论做什么事都能从中发现乐趣,这是两种很了不起的能力。我们一直都在追求前一种,可实现前一种的途经,只有后一种。

29.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细水长流的友谊更持久。

30.不说并如哭, 去却大小难看,哭也不不第种为改却才什么,这个为比第想生会孩到着来不曾对想这如山一人温柔。

31.每个人都有无法放弃的执念,为了这个执念我们背弃了神,潜于幽暗的河底,化身般若,一去不返。

32.总有人找到你这颗小星球,了解你的温柔和璀璨,即使旁边的宇宙再浪漫。

刺槐树有什么风水_山西大槐树的人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33.你还有机会去爱别人。你能把自己没能得到的东西,完全用你所希望的形式重新给某人。

故宫三大殿周围为什么没有一棵树?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又称紫禁城,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建筑之一。

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是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三大殿中更大的宫殿,中和殿最小)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规模可谓气势恢宏。

去过故宫的朋友可否发现这个问题,那就是三大殿周围为何没有一棵树呢?难道古代皇帝不讲究绿色环保?难道古人不知道绿色有缓解疲劳的作用?对于这个疑问,(秉烛读春秋)将为你做出解答。

文章开头已介绍过了,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家宫殿,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终于建成。期间共用了14年的建设。

说实话,刚开始也不是一棵树都没有,至少在清朝嘉庆帝之前还是有树的,至于树有多少棵却不得而知。

由于嘉庆时候,发生了一次 *** ,自此以后,故宫周围就没有一棵大树了。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次 *** 呢?

嘉庆年代,有一个叫林清的人创建天理教,又称荣华会、白阳教等教名。它是清初创立的 *** 支派之一。

当年9月14日,林清率领反清 *** 军潜入北京,他们个个身藏短刀,分东西两路向东华门和西华门攻打皇宫。

东路义军因行动暴露,只有10多人攻进了东华门,被困阻在景运门前。

西路义军在内应杨进忠和高广福的带领下攻进了西华门,一路冲杀到隆宗门前,直逼皇帝居处——乾清宫。

由于隆宗门已被关闭,义军无法进入。他们见宫墙两边树木参天,便索性爬上大树,翻墙进去。

义军进入皇宫后,到处寻找嘉庆皇帝。碰巧嘉庆皇帝去热河避暑还没回来,躲过了一劫。

就在这时,嘉庆皇帝的皇次子旻宁率领火枪队前来救驾。在清军的反扑下,义军寡不敌众,最终被清军 *** 下去。林清被抓,后被凌迟处死。

这件事对嘉庆皇帝及其后来的统治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他们害怕还有后来者,顺着参天古木爬进去,威胁到自家的安全,于是“传谕伐树,遂不复植也”,干脆就不在三大殿内种树了。

当然还有其他说法,,比如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不种树是为了皇宫威严感之说。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为了皇帝的安全,才有了故宫周围不种树的决定,估计这才是主要原因吧。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北方的民间把槐树当成了神仙?

北方人把槐树当成了神仙,这是为什么?

我就是北方人,而且常年四季跟槐树打交道,槐树,老百姓是真的理解的槐可分为木字旁和鬼!所以好多的老百姓都有一种敬畏感!

槐树在我们当地有两个品种,一个是国槐,一个是刺槐,老百姓通常说的槐树当成神仙是说的国槐,这个大家的理解清楚,至于为什么不是刺槐我到现在也不是很清楚,有知道的请指教下我谢谢!

在北方也就是在我们临汾地区,洪洞大槐树也是老辈人传下人的文化瑰宝,在北方特别是在洪洞这个地方,椿树上面也有神,所以每次在要伐掉或者从新移栽的话,都需要给树上贴上“姜太公在此,诸神移位”或者是“鲁班在此,诸神移位”这样的红纸,然后倒上酒,放上鞭炮,有的还需要磕头!

树,小的时候可以做纸张,在长大一点可以做家具,做棺材,在长大了,老百姓说这树这么大了,什么也不能做了,只能成神了!

网友评论

关注我,为您分享通俗易懂的易学知识,免费测算服务!

微信公众号:煜阳君

微信:yuyangsyi

在线测算
侧栏广告位

八字测财运



八字测爱情



八字测事业



给宝宝起个好名字



八字测爱情运



八字测情感



八字测情感



八字看你有桃花吗



八字看你的爱情



八字看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