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风水_四大书院哪四个

admin04-2035

庐山风水,四大书院哪四个?

说起“四大书院”,其实具体是指哪四个书院一直是存在争议的。目前的多数学者认为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这三个书院属于四大书院之列是没有争议的,但是第四个书院就有争议了,有人认为应当是嵩阳书院,也有人认为是石鼓书院。

没有争议的三大书院:

一、应天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被称为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 *** 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这个书院是由五代后晋时期的大儒杨悫所创办,进过其学生的发展,至北宋初年,睢阳书院的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竟然达到五六十人之多,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睢阳书院的繁荣情况。

后来北宋的晏殊、范仲淹都曾经到此讲学,应天府书院的知名度得以更上一层楼。

在《宋史》中更是这样高度评价睢阳书院:“宋朝兴学,始于商丘。”

二、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在今天湖南省长沙市的岳麓山脚下,故而得名。五代时期,智璇等二位僧人在此讲学而初步形成了书院的雏形,后来的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办岳麓书院。

进入南宋,大儒朱熹曾和张栻在此论学,岳麓书院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都得以大大提高。

在这几个书院中,岳麓书院可谓是最命途多舛的。自创办后,几经战火所毁,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两宋之交,书院被战火所洗劫焚毁。

1275年,蒙古军攻破长沙,书院再次被焚毁,因为爱国心切,岳麓书院的几百名学生参与抗击蒙古的战争,长沙城被攻破后,这些学生纷纷 *** 殉国。

元末至正十八年(1368年),岳麓书院又一次毁于战火。

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进攻长沙,书院又一次被毁。

清康熙十三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攻克长沙,岳麓书院又一次被毁。

清咸丰二年,太平军进攻长沙,书院又被战火所毁。

1926年,岳麓书院更名为湖南大学,1938年4月,日军战机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到了1941年的4月,这正是抗日战争进行到十分激烈的时候,日军战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书院的多处建筑被毁。

岳麓书院这数次兴起和焚毁,艰难地走了下来,这有点像我们民族的历程,一路风雨兼程。

三、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 在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的南麓。始建于南唐的升元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权在都城以外的地方建立的国家官学,白鹿洞书院曾一度被称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南宋的儒学大家朱熹也曾经到此讲学。

唐末五代的著名诗人王贞白在此读书期间,曾经写下《白鹿洞二首》这两首诗记录自己的读书生活,诗的其一这样写道: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后来大家经常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表达惜时如金之感,概出于此。

前面介绍了四大书院中三个没有争议的书院,第四个书院则有争议了。

石鼓书院

其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上。

宋朝时期,文化事业极度繁荣,私人讲学成为一时之风尚。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都曾在此讲学。

衡阳书院和中国其他很多建筑一样,在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日军的炮火。

庐山风水_四大书院哪四个

嵩阳书院

*** 在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区,因为坐落于嵩山的南面,按照古代风水学中山南水北为阳的说法,因此称嵩阳书院。

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当时还称为嵩阳寺。

到宋代时期,当时著名的学者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杨时、范纯仁等诸位大儒均在此讲学,这一时期,书院十分兴盛。

石鼓、嵩阳入席“四大书院”之争

在1998年,国家 *** 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其中所选的书院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此次没有选石鼓书院主要原因是它在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战火,专家学者们到石鼓书院实地考察时只有山石残垣,而不见书院,故此才改选嵩阳书院。

但也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四大书院,应当是前面三大书院加上石鼓书院。如张正藩的《中国书院制度考略》里,论述宋初的四大书院时,即持此说。

庐山风水_四大书院哪四个

古楼的历史有哪些?

10、黄鹤楼天下绝景巍峨耸立于武汉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的名声久震四方。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迎合了中华民族登高取吉的民俗和亲近自然,崇尚超脱的观念。

9、滕王阁西江之一楼素有“西江之一楼”之誉的滕王阁,雄踞南昌抚河北大道,坐落于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依城临江,瑰伟绝特,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滕王阁序》而得以誉满天下,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近可见仿古商业街迂回曲折,远可观西山横翠,南浦飞云,长桥卧波,令人心旷神怡。

8、鹳雀楼触发诗人灵感之地在唐代诗人中,王之涣的名字早已印入我们心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触发诗人灵感之地,正是山西省永济市境内的鹳雀楼。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之一。始建于北周时期,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守蒲州所建,原本是军事上的瞭望楼,因时有鹳雀栖息而得名。现在我们见到的鹳雀楼,是20世纪90年代初重建的。

7、岳阳楼俯瞰八百里洞庭湖岳阳楼矗立于湖南省岳阳市古西门城头,临八百里洞庭,瞰万里长江,气势雄伟,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岳阳楼肇自汉晋,兴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其情景交融,浩然博大的“忧乐”情怀,更使岳阳楼名播四海。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壮阔,构制雄伟。

6、阅江楼金陵全景尽收眼底南京阅江楼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下诏建造的,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阅江楼于200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600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阅江楼碧瓦朱楹、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和古典的皇家气派,成为南京标志之一。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5、浔阳楼名人云集之地九江市背靠庐山,濒临长江,是江西省最北的一座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市内风景点很多,其中就有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浔阳楼。浔阳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初为民间酒楼,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由于九江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南岸的交通要道和经济发达城市,所以,雄距江畔的浔阳楼也历来是名人云集之地。白居易、韦应物、苏东坡等都曾登楼题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4、光岳楼聊城的象征光岳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位于聊城古城的中心。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用修建城墙的余料建成的,俗称“余木楼”,东昌府府治设在聊城后又改称“东昌楼”。明弘治九年(1496年),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遂改为今名。光岳楼是鲁西名胜,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路过聊城都要登楼抒怀。清朝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楼并题匾《神光钟暎》。

3、西安鼓楼与钟楼为姐妹楼西安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耸立。西安钟楼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建筑,面积1377平方米。建筑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宽35.5米,用青砖、白灰砌筑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宽6米的券形门洞,与四条大街相互惯穿。

2、甲秀楼四周水光山色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1、越王楼天下诗文之一楼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的古越王楼,因时任绵州刺史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而闻名于世,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唐代四大名楼。作为中国文化名楼之一的越王楼,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富丽堂皇的越王楼吸引了千余年间的著名文人 *** 客登临,留下著名诗篇150多件。为天下名楼之罕见,由此被誉为“天下诗文之一楼”。

中国哪个城市适合隐居?

我觉得贵州最合适居住的城市,你看,贵州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明很清楚,再者,贵州旅游景点特别多,风景优美,避暑胜地

秦始皇陵有多神秘?

阴天下雨,骊山地底,一个铜棺在水银河上漂流。秦始皇的灵魂从棺中走出,带着阴兵登上秦皇陵封土下的祭台,俯视着脚下庞大的帝国。

这是流传在骊山附近的传说。每逢阴雨天,将耳朵贴在地面上,可以隐约听到骊山通往封土的地底下热闹非常,马匹的嘶鸣,士兵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这是秦始皇的阴兵正在出巡。到达祭台后,铜棺撞击祭台上的金钟,发出悠长的撞击声。

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围绕着各种传说,周身笼罩着神秘色彩。他的陵墓,至今仍未开始挖掘。

可是,仅仅是部分陪葬坑中的铜车马、兵马俑就已经让全世界为之瞠目结舌。如果秦始皇陵整个重见天日,可想而知该是多么地让人震惊!

尽管科学家们用了种种先进的手段对这座世界上更大的陵墓进行探测,却依然有诸多解答不了的神秘之处。

一、秦始皇的棺椁是否在封土之下?

秦始皇13岁登基,刚刚登基临位,就开始着手修建陵墓。想想现在13岁的孩子能思考什么?不得不说,伟人确实颇有远见,小小年纪就向死而生。

随着他的丰功伟绩昭然于天下,陵墓越建越大,前后共用了39年时间,动用了72万人,直至他逝世还未竣工。秦始皇死后第二年,秦始皇陵才在秦二世的主持下修建完成。

秦始皇陵修建在骊山脚下,南面背山,东西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其封土堆的巨大体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从高空俯视秦始皇陵封土,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截面是正方形的倒扣的锥形体,形状似倒扣于地面的斗,被称作“覆斗”。

封土是一个51米高的金字塔,底边分别为345米和350米,相当于17个足球场的面积。封土外围有两圈城墙,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相当于三个故宫的面积。

整个陵区大约是一个边长7.5公里的正方形,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原本以为封土之下就是秦始皇的地宫,地宫为竖穴式,秦始皇的棺椁就安放在地宫正中间。

可是,文物专家用洛阳铲进行了取土,并用物探技术得出了数据。封土堆下竟然有一座九层阶梯状的夯土高台建筑,这九层阶梯每层高不到3米,最上层的表面是一个平坦的大平台。这座四方形的平台是做什么的呢?

有专家猜测这座平台是一座祭祀用的祭台,可是,古时候的用来祭祀的建筑通常是用来祭祀死者的,应该位于封土之上。而秦始皇陵的祭台位于封土之下,显然不是为了后人来祭祀秦始皇所用。

翻开《汉书》,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描写秦皇陵:“中层观游,上层山林”。“上层山林”很好理解,是指在封土之上种树,使之成林。而“中层观游”是否就是指秦始皇的灵魂能够站在这座祭台上登高望远,观赏自己的大好河山呢?

再翻开《汉旧仪》,里面这样记载:“再旁行三百丈乃至”。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到了地底。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按照这个说法,秦始皇的地宫应该并不在封土下的陵墓内,而是在陵墓位置再旁行三百丈,那么它到底在哪里?

再回头来看《汉书》,对秦皇陵的高度是这样说的“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当时的五十丈折合到现在是115米左右,可是陵墓封土只有51米高。有人猜测,原因是2000多年的水土流失。也有人猜测,秦皇陵建到后来,战乱纷起,人力物力都出现了较大缺口,匆匆就封土了,以至于陵墓高度远远小于规划。

可是,向后望望,那座巍巍屹立的骊山,山峦起伏。那个民间传说又影影绰绰地出现在脑海中,有没有可能秦陵地宫并不在封土之下,而是在骊山地底?整个骊山都是秦始皇的陵墓?骊山和秦陵封土之间真的有一条地下通道?秦始皇的灵魂会从骊山地宫沿着这条通道到达祭台?

二、大量水银从何而来?

千百年来,秦始皇陵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引人猜想不止。而最广为流传的莫过于地宫中上画天文星宿,下以水银做出山川河流的样子,日夜奔流不息。

陵墓中大量使用水银的说法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郦道元《水经注》则记载:“秦始皇……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

按照文献的记载,地宫顶部遍布绘画出日、月、星及银河、二十八星宿。地面则用水银营造出秦朝的疆域地貌。

那么,秦始皇使用了大量水银,仅仅是为了好看吗?当然不是。水银极易挥发,在常温下就可以形成带有剧毒的汞蒸气。不但防腐杀虫效果极佳,而且还能毒倒前来盗墓的摸金校尉们。

1983年,地质专家对陵墓封土和周围的土壤进行了取样,封土中的汞(即水银)含量竟然比距离封土两公里处鱼池附近土壤中的汞含量高了几十倍。

专家猜测,这可能是封土下的水银挥发,导致封土中的汞含量超标。

2002年,专家们又对封土中的汞含量进行了一次更为详细的勘探,一个更诡异的情况被发现了。封土上不同的地点,汞含量的高低有明显的变化。封土东北侧,汞含量更高,南侧汞含量次之,西北侧汞含量更低。

如果此时恰好有人打开秦朝的地图,就会惊讶地发现帝国的东北方是大海,南方有大江大河,而西北方干旱少雨。看来《史记》中所说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并非无据可查。

除此之外,专家们通过探测还发现,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下,有一个移动的金属物体,莫非这就是秦始皇的青铜棺椁?

要让一个棺椁漂浮起来,水银河至少得一米深。专家粗略估计了一下,所需水银至少得要100吨以上。如果铜棺椁还要从骊山地底漂流到封土之下,所需水银得达到10万吨以上。

那么这么多水银,到底从何而来?

考古学家在在陕西南部旬阳的矿山上,发现了大量的古矿洞,这里是全国更大的汞锑矿产基地。2000多年前的秦国人,在这宽阔的汉江水面上,将大量的汞矿石运往秦始皇陵。

除了陕西旬阳县之外,水银最有可能是从当时更大的汞矿产地重庆东南地区运过来的。而当地更大的汞矿主,是一个叫清的寡妇。

《史记.货殖列传》里,是这样记载的: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丹穴山指的就是现在重庆市酉阳县的银岭山,这里自古以来就以盛产丹砂而着名。而丹砂正是提炼水银的原材料。

丹砂开采出来后,从重庆开始沿嘉陵江而上,进入陕西境内,运往秦始皇陵。

为此,秦始皇专门封清为“贞妇”,并命人在当地修建了一座“怀清台”来加以表彰。

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更先进的提炼水银技术为抽砂炼汞技术。即把丹砂放在坩埚等容器里加热燃烧,直到“水银即出,投著冷水盆中”。

这种 *** 水银损耗很大,而且在炼制过程中,水银蒸发会导致炼制者中毒。每得到一些水银,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即使到了水银炼制技术相对发达的宋朝,按照《宋史》记载,宋神宗年间每年的水银产量也不到2吨。要生产100吨水银,宋朝需要花费50年时间。

如果秦始皇陵所消耗的大量水银为真,那么这些水银到底如何炼制出来?还是个未解的谜团。

三、长明灯是否燃烧至今?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地宫中,“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人鱼膏即人鱼的油脂,传说中用它的油脂作为燃料,可以久燃不灭。那么, 人鱼到底是什么鱼呢?

《异物志》中这样解释:“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鲨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

按照这个描述,有学者推断出人鱼就是鲸鱼,鲸鱼油确实可以作为一种用于照明的燃料,在煤油出现前,欧洲地区曾经用鲸鱼油来照明。

据说一吨鲸鱼油可以燃烧14年,一头大型鲸鱼身上提炼出来的鱼油可以燃烧50年以上的时间。百头鲸鱼的鱼油就可以支撑几千年的照明。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记载过一个射杀大蛟鱼的故事:奉命出海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徐福向秦始皇汇报,有一头大蛟鱼守护着长生不老药,请秦始皇派出士兵射杀大蛟鱼,这样才能拿到仙药。

于是,秦始皇“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意思就是,秦军从琅邪北追捕海鱼至荣成山,都没有见到大海鱼。最终在山东的芝罘山遇到一头大鱼,并射杀之。这条大鱼应该是一头蓝鲸。

由此看来,以秦朝时期的财力物力,猎杀100头鲸鱼好像也并非不可能完成之事。

不过,另一个致命的难题出现了,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在地宫那样封闭的环境中,很难有源源不断的氧气来支撑鲸鱼油的燃烧。

或许地宫中的人鱼灯早已熄灭。而秦始皇的另一件宝贝却可以解决地宫中的照明问题,这就是隋侯珠。

《史记》记载,公元前350年左右,楚宣王得知秦派使者观看楚国的宝器,便召令尹子西问道:“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隋侯之珠,可以示诸?”

隋侯珠到了夜晚可以发光,能够将房间照耀得跟白日一样明亮。

秦始皇灭了楚国后,自然将隋侯珠收入囊中。然而,在刘邦灭秦后,和氏璧成了汉诸帝王的“汉传国玺”,但是隋侯珠却从此下落不明。

很有可能隋侯珠成了陪葬品,在墓室之中散发出光芒,代替长明灯照耀着秦始皇地宫。

四、长生不老药在皇陵中吗?

方士徐福曾经告诉秦始皇,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居住着三个仙人,手中有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听后,命令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

徐福带着着浩大的舰队出发了,可是他是个骗子,根本找不到长生不老药,又害怕暴虐的秦始皇将他杀头,于是带着童男童女逃到了日本。

但是,秦始皇并非只派了徐福一人去寻找长生不老药。他安排了很多人前往各处寻找神药,其中一个叫做赵佗的亲信被派到百越,秘密寻找神药。

赵佗是否找到神药不得而知,不过赵佗活到了103岁才去世。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普遍寿命是30、40岁,103岁真的可以算是长生不老了。

因此,也有人说,秦始皇已经找到了长生不老药,可是当神药送回秦国时,他已经死了。于是,神药就被埋入地宫,永久地陪伴着他。

五、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

《史记》中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水经注》中记载: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三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

《永乐大典》中记载的内容是这样的:宋初时,秦始皇陵被盗掘, *** 严重。

按照书中的记载来看,秦始皇陵里面的珍宝似乎早已被洗劫一空。

2002年,100多位考古界和地质界的 *** 专家,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他们发现地宫周围的宫墙和通往地宫的隧道都未遭到 *** 。通过遥感设备,地宫中的随葬品并未有大规模 *** 痕迹。

虽然秦始皇陵封土上发现了不少盗洞,但是更大的两个盗洞也只打入9米深,并未触及皇陵内部。

因此,专家断定,秦始皇陵历经几千年,依然完整,并没有被 *** 。

看来项羽曾经烧光的只是秦始皇陵地面上的宫殿,将地面宫殿中的财物洗劫一空。而宋初发现的盗掘秦始皇陵事件,也仅仅是盗墓贼打了盗洞而已。

对于这样一个世界上最神秘的陵寝,大家一定充满了好奇心。可是为什么不对秦始皇陵进行挖掘呢?

首先,现在的文物保护技术有限。墓地中是密闭环境,一旦打开后,墓地中的温度、湿度、氧气、微生物等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很多文物将会毁于一旦。

明朝皇陵定陵的考古挖掘中,很多丝织品、竹简在打开墓门的一刹那就化为灰烬。无数极有价值的珍宝成为历史的尘埃,让人心痛不已。

兵马俑刚刚出土的时候也是彩色的,见到空气的瞬间,色彩斑斓的外皮迅速氧化褪去。

在没有确保文物万无一失的技术出现的情况下,轻易不会开挖秦始皇陵。

其次,花费太大。秦始皇陵实在太大了,体积大概有14.2亿立方米。粗略估计一下,仅仅挖运土方一项就得花费600亿以上,整个秦始皇陵挖掘下来,起码得投资几千亿。

再次,地宫中有大量水银。一旦挖掘开来,有毒气体释放后,会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产生巨大影响。

最后,还有一个传说,阻止了历朝历代挖掘皇陵的念头。据说秦始皇死时曾经立下诅咒,他带着十万精兵深入地下,如果有谁敢 *** 他的陵墓,他将率领大秦十万阴兵从地下涌出!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不过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中国人将秦始皇视作先祖。挖掘祖先陵墓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不到万不得已,秦始皇陵是不会被挖掘的。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能无法破解秦始皇陵的种种神秘之事了。

欢迎关注@福小猫

五一假期去哪玩?

因 *** 病毒的影响,今年是一个特殊之年,疫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还没有收到脱下口罩的消息,说明这种病毒还可能威胁到人民的健康,所以五一节期间没有安排外出旅游🌹我只安排在本省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尧头窑遗址东至白家城,北至澄白路,西至西坡村,南至沟边,约四平方公里,整个遗址包括古遗址窑址,瓷片堆积层,古民居建筑群、古道、古树、作坊和高岭土等。

据有关资料和“仰韶文化”考古推断,尧头窑始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另据明朝澄城县志载“澄城紫砂”始于唐代(公元618年),明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瓷器”。清嘉庆县志载,澄城产紫砂器,朴实耐用,民国十五年《澄城附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其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余皆寻常之物。可见澄城尧头窑迄今已有千余年烧制陶瓷的窑火延续的历史。属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民窑之一。

庐山风水_四大书院哪四个

现况

陕西澄城县尧头窑是盛产陶瓷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堪称我国陶瓷艺术的瑰宝。窑场规模宏大,成品古色古香,朴实可爱,绝妙无比,价值颇高,各层群体皆可收藏使用。

尧头窑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一优雅的字符慢慢取代了瓷窑的“窑”。因此尧头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

尧头黑陶根据明代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尧头窑兴盛于与宋元,在明代尧头窑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瓷釉品类得到很大的补充,至清朝时期,尧头窑工艺达到了鼎盛,瓷釉品质更加纯净,装饰艺术也进行了创新,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尧头窑由盛而衰,窑场规模缩小,产品数量下降,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有些尧头窑的老工匠在已废弃古窑址,重新开始了传统瓷器的 *** ,经历了八百年的古窑场的制瓷工艺得以保留和传承。

尧头窑主要烧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用陶瓷,古窑体系基本分为碗窑、瓮窑、黑窑、砂窑四个传统窑系。据调查可知,尧头镇在20世纪中叶,瓷业烧造是分地区和分家族进行的,推测明清时期烧造情况相同。其中碗窑区分布在宋家城、古家城北城下河后坡西侧,烧造者以南沟和南城李、宋姓家族为主,据考察后湾和宋家道共发现21处窑炉,大部分为碗窑;瓮窑烧造区分布在瓮窑咀,烧造者以龙湾、周家洞、杜家湾、和赵家咀一带周、杜、赵、雷姓家族为主。共发现窑炉19处;黑窑区分布在后坡村北山坡,烧造者以后坡、宋家道和南关的李、宋、白、郭姓家族为主,其工艺以烧造罐、坛、盆油灯为主,仅发现3处窑炉,且 *** 严重;砂窑区,砂锅沟因以烧砂锅为主而得名,地处白家城旧址南,烧造者以白家城、后寨子、红科村白姓为主,据考察发现窑炉43座,但其中大部分为1958年大炼钢时期所建土窑炉,并未发现砂器窑遗迹,因为砂器窑极难保存,即使残存,也难于发现。

据多年文保单位考察,尧头镇共发现作坊68处,其中发现一作坊砖刻有“咸丰元年”,保存完好。发现窑炉128处,窑址保存情况差异较大,原料矿遗址发现5处,原料加工遗址发现晾晒上一处碾磨盘4个,古民居100余家。

尧头窑是陕西渭南历史上注明的民间瓷窑之一,该遗址是我国传统制瓷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窑口之一,对耀州窑有着极为重要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丰富了陕西地区的窑口分布,是北方民间瓷窑的典型代表,对研究我国北方古瓷窑有着重要意义。尧头窑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展示了从唐朝到现代制瓷历史的变迁,是制瓷历史的实物例证,堪称烧瓷技艺的活化石,尧头窑对研究我国北方青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尧头窑的选址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在艺术方面,尧头窑瓷器有着与众不同的古朴风格和丰富的装饰艺术。社会方面,尧头窑对当地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对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网友评论

在线测算
侧栏广告位

八字测财运



八字测爱情



八字测事业



给宝宝起个好名字



八字测爱情运



八字测情感



八字测情感



八字看你有桃花吗



八字看你的爱情



八字看感情